首页 >> 专家视点 >>专家视点 >>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
详细内容

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

1.jpg

中华传统文化,就其观念形态说,有三大系统,即儒家、道家和佛家,被称为儒释道三教。三大系统在发展的过和中,既相抗衡,又相互影响,构成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。周易系统的文化,原属于儒家系统,后来又分别为道家和佛家文化所吸收,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影响。

如何看待周易系统文化?古往今来,有不同的理解,目前仍有争议。我想谈以下三点意见:

(一)周易文化的特色

周易系统的典籍,由经、传、学三部分组成。经即《易经》,古人又称为《周易》,是西周时期形成的占筮用的典籍。传即《易传》,是战国时代形成的解释《易经》的文献汇编,汉人称为“十翼”。学即易学,属于儒家经学系统,指汉代以来历代易学家对周易经传所作的种种解释。从经到传,从传到学,乃一历史地发展过程,共同构成一知识系统。《易传》解经的特点是,将占筮用的典籍哲理化,为易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。历代易学又在此基础上,通过对周易经传的再诠释,建立起自己的易学体系。从解释学的角度看,传是对经的阐发,学又是对传的阐发。因此,研究周易系统的文化,既要看到三者的联系,源流相承;又要看到三者的区别,各有其特色。古代的经学家,由于视周易为圣人之书,缺乏历史主义观点,往往将经、传、学,混为一谈,或者依传解经,或者依学解传,或者将自己的解释,说成是真正符合《周易》的本义,这不是一种科学态度。   

就周易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来说,经、传、学各有其所承担的角色。《易经》作为占筮的典籍,由六十四卦象及解释卦爻象的卦爻辞构成,依卦爻象和卦爻辞推断人事的吉凶。其所依据的卦象,由奇偶二数或阴阳二爻排列组合而成,具有逻辑的结构;其所依据的卦爻辞,保存了先民的生活经验和求生的智慧,具有人道教训意义;其推断人事之吉凶,依往验而察来事,又具有类推的因素。同其它卜问吉凶的巫术相比,周易作为古人占卜之书,其中含有理性思维的内容,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源头。  

《易传》解经,将其中的理性思维发扬光大寻求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的内在联系,提出阴阳变易观,作为周易的基本原理,不仅用来解释人事,而且解释天道,将儒家的人文主义和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结合起来,为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发展,奠定了基础。历代易学又依据《易传》提出的原理通过其解释,形成各自的易学哲学体系,并且推广到人文和然诸领域,从而对宗教、社会政治、伦理、史学、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和美学等,都起了重要的影响。在中华元典中,其对易系统典籍相娘关的其广度和深度说,没有一部的同周易系统典籍相姐关的。  

就经传学说,甚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,如同一槐《易经》如同树根《易传》如同主干,历代易学如同棵树的枝叶和花朵。根或源头虽然可贵,但就其影响和成同繁茂的以说后来者居上,《易传》,尤其是历代易学,成为促进中化传统文化发展的主力。因此,我们研究《周易》系统文化,应者眼于后点用的将籍来的成就,统统挂在《易经》这一古老的作为占筮用的典籍身上。

2.jpg

(二)易学中的两大流派

从汉朝开始,易学家通过对周易经传的解释,形成了两大流派,即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。此两派出于对周易经传文意的解释,特别是对《易经》中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的关系即象辞相应之理的解释。一种解释,主取象说,以卦象所取的物象解释二者的联系,如乾为天为圆,坤为地为方等。一种解释,主取义说,以卦名的字义或卦象所代表的性质即卦德,解释二者的联系。如乾为刚健,坤为柔顺等。这两种解释在《易传》解经的体例中是并行的,相互补充的。从汉朝开始,易学家解释象辞相应之理,有的偏重取象,有的偏重取义,从而分化为象数和义理两大流派。就这两派解经的理论思维说,取象说,重视一类事物的外延或八卦所代表的各类事物中的具休事项:取义说,注重一类事物的内涵,或入卦所代表的各米事物的共性。从逻辑上说,概念有内涵延两方面,一不可易学家各据所见,探讨象辞相应无故长期争论不休。就解经的体例说,这两派易学各有所长,无所谓熟优孰劣问题。我们研究周易系统文化,应打破古代经学家的门户之见,全面理解易学发展的过柱是其文化价值。

这两大流派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,也是各有千秋。义理学派,由于重视概念的内涵和一类事物的共性或本质,从而提高了人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,对中国哲学中的形上学和本体论、社会政治和伦理观的发展,起了深刻的影响。象数学派,由于重视概念的外延和个体事物的性能及其量的规定性,锻炼了人们观察物象变化过程及其法则的能力,对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深刻的影响。这两大流派易学学风,对中华文化的发展,各自做出了贡献。研究易学文化,应兼顾两方面,不能以一方而否定另一方。

象数之学,在后来发展的过程中,同民间的算命术相结合,形成了“数术”派。此派周易文化,致力于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,专讲算命的方术,言术而不言学,如宋明以来流行的《火珠林》纳甲术,《梅花易数》等,既不解释周易经传,又不阐发其理论思维,而是借用象数之学的术语、概念和范畴,宣扬宿命论,被历代著名的易学家和哲学家视为“末流小术”,乃周易文化中的糟粕。我们研究周易文化,要善于区别学和术,不能视易学为算命术,更不能以术代学,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。

3.jpg

(三)易学思维的特征

易学作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庞大的学术思想体系,经久不衰,受到历代学人的重视,其关键在于提出一套观察和思考宇宙和人生问题的思维方式。易学文化所以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了深刻的影响,说到底是基于其所提出的思维方式。易学思维方式,究竟有哪些内容?可归结为以下几条

1.直观思维:谓从感性出发,直接观察白然现象和社会现象,从而探讨事物的性质和功能。《易传》提出的取象说以物象解释卦爻辞的吉凶之义,即基于直观思维。《易传·系辞下》论八卦的来源说:“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,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”。谓卦象来于圣人对天地万物各种现象的观察。此种“观象”说,即直观思维的表现。《易传》还提出观象制器说,认为古代圣人通过观察卦象及其所取的物象,发明许名有利于人类生活的器物。观象的思维方式,后被历代易学所阐发,视其为研究一切事物的出发点,形成了易学中的象学派。此种思维方式,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影响颇为深远。古代的天文气象学、物理学、医学以及重大的发明,都是同观象的思维方式分不开的。

2.形象思维:谓通过某种形象进行思考或表达心中意念的方式。《易传·系辞上》说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,然则圣人之意,其不可见乎?子曰:圣人立象以尽意”。象,指卦象,认为语言文字虽不能充分表达心中的意念,但图象却可以充分表达出来,如卦象即阴阳爻象的变化,可以表达一切吉凶判断。《易传》的“立象以尽意”说,后被历代易学家和哲学家所阐发,认为形象的东西丰富多彩,以其表达意念,可不受语言、概念的局限,予人以无穷的意味;同时,人所设立的形免  不是任音涂抹,应体现某种观念和情意,方有其价值。此种思维方式,对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以及艺术创作起了很大的影响。

3.逻辑思维:谓从理性出发,遵循形式逻辑的法则,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。周易经传中的逻辑思维基于对筮法的解释,突出地表现为演绎思维的运用。如依奇偶二数或阴阳二爻的排列组合,推出八卦和六十四卦,即演绎思维的表现。《易传》论蓍成卦,提出大衍之数五十,通过定的演算过程,将余数逐次淘汰,最后导出七八九六之数,以定一爻之象,即基于演绎逻辑思维的应用。关于吉凶的判断周易经传将事物分为若干类。如《易传·系辞上》所说:“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吉凶见矣”。进而认为,天地万物皆分属于不同的类,如睽卦《彖》文所说:“万物睽而其事类”,谓天地万物虽有差异,又存在共性。总之,将卦爻象和卦爻辞的内容抽象化或形式化,以此作为类推的前提。形式化思维,也是形式逻辑思维的内容之一《易传》中的逻辑思维,后被历代易学所阐发,对中国的数学和哲学中的形上学的发展都起了深远的影响。

4.jpg

4.辩证思维:谓以辩证的观点考察自然和人生。此是基于事物的动态或变化的过程而形成的思维方式,它注重从对立的双方以及整体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性质。易学中的辩证思维,最为丰富,而且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色。《易传·系辞上》称其为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谓应从阴和阳两方面考察事物的性能及其变化的过程和法则,不偏废一方。此种辩证思维可以称之为阴阳对待或两元对待,即相反而相成。关于事物的变化,《易传·系辞上》提出“刚柔相推而生变化”,又提出“生生之谓易”,认为事物变化乃阴阳相互推移的过程,而且没有穷尽;并且认为事物的变易,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,所谓“神无方而易无体”,“阴阳不测之谓神”(《易传·系辞上》)。关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,《易传·系辞下》提出“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”,认为事物相反的性能,可以相资相济,相互补充,不是一方毁灭一方,以维系事物的健康发展,并且以和谐为事物发展的最佳境地,如《易传·乾卦·彖》所说:“保合太和乃利贞”。《易传》还从普遍联系的观点,考察个体事物的地位和作用,认为一卦六爻乃一整体,六十四卦也是一个整体,各爻和各卦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,其中一爻之变如阴阳爻互变,此卦便转化为另一卦,爻象和卦象皆非孤立地存在。《易传》中的辩证思维,后为历代易学和哲学所阐发,从不同的角度,阐发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这一命题;从不同的领域论证这一命题,从而对中国的哲学、宗教、社会政治、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,都起了深刻影响,使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。

5.jpg

5.象数思维:谓从象数合一的观点,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,也是易学特有的思维方式。此种思维基于对卦象结构的分析。周易经传认为,任何卦象,一方面有其阴阳爻象,另一方面其阴阳爻象又有数的规定性,如阳为奇,阴为偶,《易经》称前者为九,后者为六。就操蓍成卦说,卦爻象出于七八九六之数,奇数画为阳爻,偶数画为阴爻,即《易传·系辞上》所说:“极其数,遂定天下之象”。《易传·说卦》还说“参天两地而倚数”,以天圆为三,即径一而围三;地方为二,即径一而围四,天地之象亦有其数的规定性。从而认为宇宙万象其存在和变化都有数的规定性。因而研究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过程,一方面要明其象,一方面又要求其数。此种思维方式,亦为后来易学,特别为象数学派所阐发,成为其观察和规范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变化的表法。宋代出现的河图洛书即象数思维的集中表现。象数思维对中国古代科技思维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。

以上五种思维方式,在易学中是融合在一起的。感性的和理性的,直觉的和分析的,逻辑的和辩证的,都不是相互排斥,而是相互补充,从而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博大精深和圆融会通的局面。





Copyright @ 2013-2016乾圆国学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
主办单位:北京乾圆国学文化研究院 

地       址:北京市通州区世界侨商中心

联系电话:18910355933


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: 乾圆国学网络服务中心 | 管理登录
seo seo